富硒帶動產業興——
找準核心競爭力,強化生態優勢,以富硒產業研發牢牢抓住“中國富硒在安康”的話語權,富硒特色產業的龍頭帶起整個區域經濟進入快車道,綠水青山才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從東北三省斜穿至云貴高原,占我國國土面積72%的地區存在一條低硒帶,其中30%為嚴重缺硒地區,全國約七億人無法從日常飲食中攝取足夠的硒元素。作為人體健康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硒在人體健康中發揮著“清除自由基”“抑制癌細胞能量代謝”等作用。
而安康,恰恰地處世界難得的土壤富硒區域,富硒地層厚達50米,主要農作物95%以上富硒。作為安康生態循環經濟的主導產業,“富硒”成為安康生態循環農業的“點睛”之筆。目前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來自富硒特色種養,70%以上的貧困群眾依靠生態富硒產業脫貧。
“硒是大自然賜予安康的禮物,卻在很長時間里沒有成為安康的優勢產業。”市富
硒產品研發中心副主任、高級農藝師唐德劍說。
在紫陽縣富硒食品有限公司的10萬級凈化車間里,一個個土疙瘩似的魔芋滾進生產線,經過36道工藝程序,成為魔芋膠和膳食纖維等深加工產品。“一盒120克的富硒魔芋膳食纖維在淘寶上的價格是468元,是地里產出的‘黃金’。”董事長馮永華說。
世界魔芋資源稀缺,源于魔芋種植的兩大頑癥,白絹病和軟腐病。秦巴山林天然形成的腐殖質和純凈的土壤環境成了魔芋最佳的生長搖籃,在近乎野生的種植環境下,魔芋恢復了種性,發病率大大降低,品質格外突出,重達30.16公斤的“魔芋王”就產自其間。
2013年,安康出臺《大力發展魔芋產業的實施意見》,捆綁整合4000萬元項目資金發展魔芋產業。僅紫陽富硒食品有限公司一家企業,就輻射到12個鄉鎮4萬多畝魔芋種植,帶動農戶8000余戶,戶均產值達1萬多元。
如今,安康已成為中國四大魔芋核心種植區域之一,全國14個魔芋種植重點縣,安康占據了半壁江山。而“富硒魔芋”更是安康獨有,有著“世界魔芋看中國,富硒魔芋數安康”之譽。
在位于安康市東大門的平利縣,女媧銀峰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洪善存最喜歡的,是為來這個“中國十佳美麗鄉村試點鎮”旅游的驢友們泡上一杯“綠豆湯、板栗香”的平利綠茶,講一講這個西北茶葉名鎮的榮辱興衰。
“平利茶葉曾代表著陜西制茶的最高水平。”洪善存呷一口清爽的綠茶,緩緩道來,“上世紀90年代,平利綠茶面積縮小到三四萬畝,品質參差不齊。近些年,安康重振平利綠茶,以安康富硒茶公共品牌進行市場推廣,平利茶園的種植面積逐漸恢復到18萬畝,而且都是高品質高效益的觀光茶園。”
隨著平利富硒綠茶再度聲名鵲起,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開始回鄉種茶,80后青年楊國安就是其中一員。他的茶園采用富硒有機肥和生物控害管理方式,在茶園周圍種上樟樹,以香氣防蟲,“這是從臺灣茶園學來的招數,”楊國安說,自己的茶園每畝年收益高達8000元,“有了產業,自然要回到家鄉來。
2014年底落戶安康的西北國際天貿城是目前秦巴山區最大的現代商貿市場和大型物流集散中心。公司負責人汪洪濤說,
選擇安康,就是看中了市場對富硒產品的巨大需求,讓世界富硒產品融匯安康,“買全球富硒、賣全球富硒。”
紫陽魔芋、平利綠茶都是安康生態循環(富硒)農業的縮影。在2015年安康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生態(富硒)循環農業的意見》中,富硒豬肉、富硒茶、富硒魔芋、富硒核桃、富硒漁業五大農業特色產業成為發展富硒產業的支柱,“生態安康·中國硒谷”的地理名片,正隨著這些安全優質的農產品走向千家萬戶。
更難能可貴的是,安康富硒產業的發展,沒有停留在貼商標賣公用品牌的層面,而是積極應用科技后發優勢,探索富硒產業現代化、標準化的升級之路。
在建設中的中國(安康)富硒產品研發中心,記者看到,中國農科院5個研究院所派對口的首席專家領銜成立了富硒豬肉、富硒茶飲、富硒魔芋等5個富硒產品研發課題組,以富硒新品種、新技術、新標準為研發任務,旨在把安康打造成富硒產業的研發中心、標準中心、檢測中心和集散中心。“占領富硒產業生產研發的制高點,引領富硒產品生產標準化,已成為安康當下和今后的戰略發展方向。”唐德劍說。
去年12月9日,由安康市富硒產品研發中心組織實施的技術評審研討會,對農業部行業標準《富硒茶》的修訂初稿討論會成功召開,安康標準成為國家標準——安康用自己的探索引領著富硒產業的標準化升級,“中國硒谷”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