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地”釋放生態紅利——
欠發達地區的生態資源必須通過工業化才能變成財富,“全域安康”的發展理念中,遠山深山與川道地區共享生態紅利和平地資源,“飛地經濟”共享機制讓生態經濟有了施展拳腳的空間
山大坡陡、土地貧瘠,安康市紫陽縣曾經是典型靠轉移支付過日子的“吃飯財政”。實現同步小康,最直接的突破口在于用工業化的理念發展富硒產業,在一二三產融合中實現產業升級。
然而,走進紫陽縣城,青山疊翠間,縣城被擠得只剩下一條主干道,“扭個身”就能逛遍全城。肩負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區、國家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的重任,面對限制開發、空間不足的現狀,紫陽的產業升級去哪里施展拳腳?
面對如此困局的不僅僅是紫陽縣,整個安康市僅有8.1%的川道淺丘地區為省級重點開發區域,大量的生態資源蘊藏在深山遠山之間,沒有發展新型工業最基本的平地資源。
是固守現狀繼續吃財政飯,還是打開思路深挖生態財富?
“飛地經濟”成了打開安康破解空間困局的一把鑰匙。2013年10月,安康市發布了《關于發展“飛地經濟”的指導意見》,打破行政壁壘,將發展空間受限的紫陽、寧陜等縣確定為“飛出地”,將允許開發的月河川道高新區、恒口示范區等地確定為“飛入地”,把“飛出地”的資金和項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隸屬的“飛入地”的工業基地。通過規劃、建設、管理、稅收分配等合作機制,實現限制開發區域和重點發展區域互利共贏。
“飛出地”地理條件復雜,握著滿手的生態資源牌無法轉化為經濟優勢;“飛入地”兼具空間和交通優勢卻缺少優質生態項目。制度創新讓資源共享,生產要素的轉場中,“飛入地”實現了項目集聚、產業集聚、用地集約,“飛出地”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下最大限度的財富實現。原本加在安康諸多縣區身上的空間“枷鎖”被巧妙地轉化為生態紅利,“騰籠換鳥”間,經濟發展在不觸及生態資源天花板的前提下成為可能。
紫陽縣縣長趙立根履任半年多,幾乎每個月都要到離縣城50多公里外的恒紫循
環產業園調研,促使項目成功入駐“飛地”。“‘飛地經濟’是放大紫陽生態富硒優勢、彌補發展空間不足、加快新型工業發展的重大機遇,把握好了,就能實現全縣經濟的轉型升級。”趙立根說。
目前,安康“飛地經濟園區”已建成6000余畝,完成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投資3億元。
“飛地經濟”的探索破解了安康經濟發展嚴重不足、環境容量局部超載的藩籬,更為涵養生態的循環農業騰出了空間。“川道地區發展經濟,遠山深山保護生態”,站在安康市行政區劃地圖前俯瞰全貌,一盤因地制宜,“一縣十鎮百園”的循環農業經濟“珍瓏棋局”正逐步展開:
在生態資源雄厚的寧陜縣創建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統籌布局農業產業以及動植物無害化處理、畜禽污染防治、有機肥加工企業等配套措施;在各縣區打造一個生態優美、產業循環的現代農業示范鎮;在100個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積極推廣循環發展模式——“高山特色木本油料、中山林下種養間套、淺山茶果桑畜環繞、河谷平壩花卉種苗、設施農業遍布川道、生態旅游鏈接城鄉”的全域大循環格局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