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聯體”聯出醫療改革內涵外延雙璧
——安康市中醫院醫聯體運行模式調查
記者 吳昌勇 肖兵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但安康市中醫醫院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種種跡象表明,這家有著中醫血脈的三級甲等醫院,提前步入醫改的“春天里”。醫改也已成為該院上下藏在內心深處的信仰,就著大好春光,迎來以“聯體發展、資源合圍”為內涵的醫改周歲。
從2015年2月13日,該院與漢濱區新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探索組建的全市首個“醫聯體”先行試水,到一年后的2月26日,在漢陰縣衛生計生工作會上,全縣14個鎮衛生院集體加入,“醫聯體”成員單位增加到47個,“聯體”陣容和效益同步顯現。
短短一年,一個涵蓋全市所有縣區,涉及市、縣、鎮三級“3+2+1”的一體化診療服務體系漸成氣候,一場推進全市分級診療、破解“看病難、看病貴”醫改大幕已經拉開。
讓優質醫療資源“活”起來,邁出醫改“第一步”
牽頭組織漢陰全縣所有鎮衛生院組團加入安康市中醫院醫聯體的是漢陰縣衛計局,然而如此陣勢浩大的集體“入伙”絕非是拍腦袋決策。“安康市中醫院醫聯體推行一年多來,按照國家深化醫改的各項要求做了大量扎實的工作,效果非常明顯。”漢陰縣衛計局局長陳前志艷羨地說,加入醫聯體,是全縣2016年深化醫改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也是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有益探索。
安康市中醫院醫聯體的發展受到了全市諸多醫療單位的真切關注,而吸引他們紛紛加入的原因,無一例外的是看到了市中醫醫院在醫聯體上投入的誠意以及取得的實效。而決定成立醫聯體,源于市中醫醫院長時間的理性思考和智慧判斷,同時還有負責任地摸索與調研。
在前期調研過程中,安康市中醫醫院院長陳文乾發現,雖然國家推進新一輪醫改以來,一直努力構建分級診療體系,希望通過相關政策鼓勵患者首診到基層醫院,并在醫保報銷比例等方面做出了嚴格規定。但是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門可羅雀的狀況仍然難有改善。“不少患者寧愿先去基層醫療機構蜻蜓點水,然后再去大醫院,以規避醫保報銷比例的限制。”陳文乾對此很頭痛。
政策無論是堵是疏,效果為何都不明顯?“道理其實很簡單,只要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水平上不來,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大醫院,這個矛盾就會一直存在。”陳文乾分析,“問題是受條件、待遇等影響,基層優秀人才‘招不來、留不住’。要讓基層醫院變成‘大醫院’,必須打破不同層級醫療機構彼此獨立、分級管理的局面,建立一個優質醫療體系,讓基層醫院成為這個體系的一部分,從而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在系統內的有序流動與配置。”
抱著這種想法, 2014年10月,安康市中醫醫院首次提出了組建醫聯體的工作思路,就是要將全市范圍內的三級醫院、二級醫院、鎮衛生院、社區醫院、村衛生室等醫療資源整合在一起,組成統一的醫療聯合體,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互通、共享、有序流動。為此,全院領導班子積極走鄉下鎮,搞調研、做方案,為醫聯體正式落地尋找智慧和理論支撐。2015年2月13日,在安康2015年兩會閉幕后的第三天,市中醫醫院積極領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探索組建醫療聯合體和分級診療模式”的相關精神,同漢濱區新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建了全市首個醫療聯合體。
經過5個月的探索,在緊接著的7月21日,由漢濱、石泉、嵐皋、平利等縣區和鄉鎮、社區等24個醫療單位組成的安康市中醫院醫聯體正式成立,一個體制機制更為完善的醫療聯合體順利推進。醫聯體正式達成了“技術支持、學科領辦、檢查檢驗共享、信息互通、學術交流、人才培養、雙向轉診、遠程會診”8項協作內容。針對合作內容,市中醫醫院在外聯部成立全科醫學科,逐一同各成員單位對接,按照需求為其提供相關服務。同時制定了醫聯體工作章程和制度,明確責任、權利和義務,力戒“虛胖”,不流形式,確保每個成員單位都能從中受益。
眼下,隨著漢陰縣全體鎮衛生院的集體加入,安康市中醫院醫聯體成員單位增至47個,其中,縣區級醫療單位12個、鎮級醫療單位35個,醫聯體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好。“下一步我們還要建立起正常退出機制,倒逼成員單位開展高質量的溝通與協作,實現從技術幫扶到利益一體的轉變,做到互惠互利、共贏發展。”陳文乾坦然道。